“社会变迁与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分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4-12-13 浏览:

“社会变迁与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分论坛成功举办


本网讯(通讯员 李喆2024年12月8日,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北湖东校区隆重举办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与发展主题论坛。此次论坛除主旨报告、圆桌会议外,共设六场分论坛。

14点30分,分论坛三“社会变迁与基层社会治理”与分论坛四“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在北湖东区教学主楼402教室举行。此次论坛的召开,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吴清军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尹栾玉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星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刘威教授应邀出席,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全体教师与研究生参加。

北京师范大学尹栾玉教授分享了服务如何促进新就业群体社会融入的研究议题。研究发现在数字社会背景下,新就业群体的需求、困境与价值追求等方面与传统研究结论存在差异,提出从社会动员和社会融合两个核心概念入手,回应公平、持续和效能三个层面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展开了理论探讨、价值研判以及技术路径的发掘。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王星教授以外卖骑手为研究对象,将个体的生活世界带回研究视野中来研究数字系统中的个体与社会系统里的新群体。王教授的研究从外卖骑手的生产场域入手,分析了该群体的生存现状、真实需求与行为样态等,发现了平台组织与数字平台劳动的“生产社会化”特点,揭示了外卖骑手群体的生活与生产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与转换,并着眼于未来对骑手群体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建议。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刘威教授通过文献梳理勾勒出从“文字下乡”到“技术下乡”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刘教授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治理对技术手段的依赖和治理的技术化成为社会治理的明显趋势,但同时对技术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过度追求也导致治理目标的偏离与异化。鉴于此,刘教授提出应通过找回“主体认同凝聚”“多元参与共治”“技术适配社会”等技术治理的社会性路径,进一步超越技术过剩和治理短缺的实践困境。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吴清军教授通过分析平台用工的商业模式及其带来的治理困境,揭示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劳资矛盾如何演变为社会问题,提出了通过透视平台用工模式实现从劳动关系治理转向社会治理新视角。平台用工存在着新就业形态治理政策不完善、政府监管的失效等治理困境,通过互联网平台+“本地生活”构建生活服务业以及社区平台介入,实现劳动者自我管理与劳资问题的综合治理。

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春兰教授对中日韩三国专业社会工作转型过程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上述三个国家都是为了解决特定时代问题而引入美国式社会工作模式,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面临和产生的新问题展开反思,进而提出构建都需要构建适合本国的自主的社会工作体系。同时,由于各国需要解决问题的差异性导致了各国转型路径的分野。中国社会工作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澄清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等相关概念,并应对党委社会工作部体制下如何构建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如何调整等本土化现实性问题做出积极回应。

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马志强副教授基于信访社会工作的实证研究,指出了专业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现实之间在理念原则、理论方法、行动联盟之间存在着张力。提出加强社会治理需要培育一种新的社会工作类型,通过汲取西方社会工作中促进公正、正义的理论方法,进一步形成社会工作与社区工作、治理工作、党的建设、群众工作、思政工作充分交流、相互补充的“福利社会工作”与“治理社会工作”双轨制的发展格局。

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高熙岚以四种类型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进行比较,指出依据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不同组合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

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周宇彤针对基层信访领域的实际案例,指出社会工作者介入信访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角色定位模糊、服务流程冲突等现实困境,并针对问题展开了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融入路径的有益探索。

本次论坛紧扣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主题,积极回应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样的群体生活样态对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出的挑战。各位专家基于丰富且扎实的实证研究和实务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理论探索,为新时代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审核人:于洪)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