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公共治理初心 筑文化素养根基——学院与社区联合开展安全和优秀传统文化培训

时间:2025-10-21 浏览:

10月18日下午,在公共管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学院与桃园街道文庙社区联合举办“校社联动安全应急情景剧展演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学院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法律专业的9名大学生,桃源街道文庙社区的30名小学生及家长参加活动。

活动伊始,李盛基主任在致辞中表示,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学院和社区主办这次活动,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文化强国思想,通过安全文化和技能培训,让安全社区建设从小抓起,形成校社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在孔子后人的带领下,瞻仰贤哲事迹、咏读经典著作,引领学生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知行合一,在服务社会治理中建功立业。文庙社区负责人王婧对公共管理学院服务社会、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培养模式给予高度肯定,表示基层最需要有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公共治理能力的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急需安全应急管理的人才,希望与学校长期深度合作。

李盛基主任和学生代表赵莹分别将安全应急科普读物赠送给文庙社区和小学生代表。社区公益组织吉报融媒、小山小水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为学院颁发荣誉证书。

在应急知识培训与技能实操环节,韩钰琪同学讲解了地震应急知识,小朋友们攥着笔记本,把“躲桌下、护头部、忌乘梯”的要点记满纸面;赵锦秀、王小萌同学示范了心肺复苏与伤口包扎技术,孩子们踮着脚围观,举手时眼里满是“我想试试”的期待—当一个小女孩在王小萌同学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为“伤员”缠好纱布时,她抬头说“以后我也能保护同学了”,这句话让大学生瞬间懂得:公共管理专业能力建设只有紧贴基层群众需要才有前途、有力量。

在地震情景剧展演环节,大学生通过表演还原地震中的避险与互助场景,随后邀请小朋友们上台模仿,当看到孩子们学着剧中角色“安抚同伴”“有序撤离”时,我们深刻体会到: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导结合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

在经典咏诵环节,我们跟随孔子后人、桃源街道关工委孔爱菊老师,来到文庙广场,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塑像前,高声诵读《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琅琅书声在古柏、钟楼间回荡。孔爱菊老师说,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中的优秀部分,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孔子文化,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德是立命的根本,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我们一定要加强品德修养,完善个人道德品质,学好中国文化、做好中国人。随后,我们走进文庙深处:老师指着殿宇的斗拱讲解“仁礼”思想与建筑文化的关联,又在陈列儒家典籍的展柜前,结合历史故事阐释“修身齐家”的当代意义。我们围在老师身边,时而点头记录,时而提问互动,原本抽象的传统文化,在老师的讲解与实地观察中变得鲜活可感—这不仅是一次文化参观,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才能让“立德树人”真正入脑入心。

这次活动,同学们收获满满,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沉甸甸的触动与思考。姜金秀不禁感叹,曾在课堂上反复背诵“公共服务的核心是满足群众需求”,直到看见小朋友们认真记录地震避险要点、小女孩包扎后坚定的眼神,才真正懂了这句话的重量—原来我们的专业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实实在在为基层群众筑起安全防线的“工具”;朴妍祯说,情景剧里孩子们模仿“有序撤离”的样子让她难忘,这让她明白“育人”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用“同伴式引导”让知识真正扎根,这正是我们未来参与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借鉴的方式;而段沉希同学则被孔爱菊老师“德是立命根本”的话击中,她说以前觉得法律是“约束”,现在才懂得,传统文化里的“仁礼”是法律的精神底色,只有兼具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治理。我们一致觉得,这次活动不是一次简单的“实践任务”,而是一堂让我们看清“为什么学、为谁学”的思政课—它让我们知道,作为公共管理的学生,“公共治理”的初心不在课本里,而在社区群众的期待里,在中小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睛里;“文化素养”的根基也不在背诵里,而在孔子像前的诵读声里,在殿宇斗拱承载的千年智慧里。未来,我们想带着这次活动的收获,继续参与校社联动的育人实践,把安全知识讲给更多孩子听,把传统文化的温度传递给更多人,用青春力量践行“服务基层、立德树人”的使命。


初审:李盛基 唐艺彬

复审陈  磊

终审于  洪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