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向北,青春聚“吉”!|2025年大学生暑假“返家乡”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五)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和吉林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引领青年学子通过返回家乡参与社会实践,在增长才干中,增进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从而为家乡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培养储备青年人才、贡献青春智慧,各地纷纷呼吁大学生积极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公管学子积极响应号召,用生动的社会实践,在家乡留下最珍贵的青春纪念!
我是公共管理学院20240901班的王乃卉,这个暑假我积极响应学院号召,参与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长春市绿园区青年路街道银融社区担任兼职团支部副书记,主要负责帮助处理社区一些简单事务。
在志愿服务的这段时间,我帮助居民清理楼道,辅导学生功课,进行政策宣传,和前辈们一起走进基层群众,让我受益匪浅。这也让我意识到“志愿者”不仅仅是一个标签,更是一份不断调试、持续学习、随时应变的责任。
这次社区志愿服务,对我而言是一场关于归属、成长与观察的综合实践。我通过实际行动,不仅把自己放进一个真实的社会框架中,更通过这段经历获得思考、收获理解,并将这些感受沉淀为未来继续学习和生活的底色。
王乃卉同学辅导学生功课工作现场
我是公共管理学院23090101班的王宇畅。在暑假期间,我积极响应学院号召,参与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吉林市住建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指导中心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事劳资,党务等工作。
在实践过程中,我参与了宣传资料的编写和发放工作,深入农村集市、村庄,向群众宣传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我耐心地为他们解答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条文,让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
这次实践不仅加深了我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掌握,也提高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王宇畅同学编写宣传资料工作现场
我是公共管理学院23090301班的张怡宁,这个暑假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参加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山西省晋城市城区臻心社会工作机构下的社工站工作,主要任务是辅导孩子完成暑假作业,举办手工、扎染、观影等各项活动。
辅导孩子们完成暑假作业时,看着他们眉头紧锁地思考难题,又在点拨后露出恍然大悟的笑容,那种纯粹的求知欲总能感染我。在各种手工活动中,我深切感受到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扎染时,他们小心翼翼地折叠布料,期待着打开时的惊喜,那种对未知的好奇与期待,格外动人。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社会工作不只是“做事情”,更是用真心去连接每一个生命。孩子们的笑容与成长,就是这份工作最珍贵的回报,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用专业与爱心陪伴他们成长的初心。
张怡宁同学辅导孩子们完成作业工作现场
我是公共管理学院23090301班的王晓璐,在暑假期间我积极响应学院的号召,参与了长春市“返家乡”社会实践,先后在长春市北湖街道兴华社区担任暑期日托班志愿者和长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参与政务实践。
在社区日托班的志愿时光,是与童真对话的过程。辅导孩子们课业时,我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成长的见证者。那些伏案演算的专注、恍然大悟的雀跃,让我懂得教育的本质是点亮个体微光。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末梢,藏着最鲜活的民生图景,而每一份微小的付出,都是在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暖的底色。
在人社局参与政务实践的日子,让我对“公共服务”有了具象的认知。政务工作既要坚守制度的刚性,又要兼顾民生的弹性,这种平衡的艺术,正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这份经历让我明白,唯有扎根大地,才能懂得生长的力量;唯有融入时代,方能实现青春的价值。
王晓璐同学担任暑期日托班志愿者工作现场
我是公共管理学院24090201班的王天语,这个暑期,我积极响应学院号召,参与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街道党建办公室工作。
起初,我以为党建工作只是刻板的文件整理、会议记录,直到亲眼看见办公室的前辈们如何在社区矛盾调解中用“党建引领”的思路凝聚共识,才明白基层党建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记得有次协助筹备“老党员故事会”时,一位退休教师党员握着我的手说:“你们年轻人来基层看看好啊,这党的根,就在咱老百姓的日子里。”这句话让我突然读懂,那些被我们仔细核对的党员信息、反复打磨的活动方案,最终都指向“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
见习结束时,看着办公室墙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标语,突然明白:所谓成长,就是把书本里的大道理,变成脚下扎实的每一步。这段基层党建的见习记忆,会永远提醒我:无论将来走向哪里,不仅要记得抬头看路,更要低头做事,把青春的力量,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王天语同学进行文件整理工作现场
青春在实践中闪光!这个暑假,我院青年学子积极奔赴基层,践行所学、服务桑梓,在广阔天地间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用脚步丈量大地,以行动服务家乡,知行合一,砥砺奋进,为家乡发展和基层治理贡献青春的智慧与力量!
初审:李守瑶
复审:陈 磊
终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