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伴学,筑梦成长|公共管理学院2025年暑期“学伴 +” 青年群体子女网络学业互助计划(一)
为落实吉林省学生联合会关于《“学伴 +” 青年群体子女网络学业互助计划》的通知,根据新就业群体、网络群体、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农民工群体等青年群体子女意愿,解决在学业中面临的学习困难,“学伴+”青年群体子女网络学业互助计划正式启动。公共管理学院众多品学兼优的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名,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结对,通过微信、腾讯会议等工具开展线上课程。志愿者们课前广泛查阅资料、认真备课,课上为同学们耐心讲解、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课后细致跟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全方位、全流程的伴学服务,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温暖动能,收获学生与家长的一致认可。
个人简介:
郭一凡,2022级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担任校团委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班级文艺委员。曾获一次三等奖学金和多次单科状元奖学金,学习刻苦努力。积极参与校内实践活动,努力协助校团委中心工作,曾获校级“KAB实训营”优秀讲师、五四活动优秀志愿者、院级演讲比赛一等奖等荣誉。积极参与学校科研项目并作为团队核心骨干成员,在大创项目中荣获校级立项,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奖。校外积极参与长春市志愿服务活动,为长春市志愿服务活动贡献力量。
心得体会:
在这个暑假我参与了“学伴+”活动,为一位五年级学生辅导语数英课程。这段经历深刻而珍贵,让我体会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与心的连接。
刚开始,学生基础弱,对学习兴趣也不高。我试着把专业知识和教学结合起来找新方法,用正向鼓励的方式,调动他学习的主动性。当看到他眼睛里透出明白知识的光亮,能独立解出难题时,那种成就感特别真实。
通过这次活动,我也得到了成长。我发现自己在沟通和耐心上还有不足,也真正懂了“因材施教”的意思,更对教育工作者的付出充满敬意。



个人简介:
佟菲琳,2024级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共青团员,担任24090202班学习委员,院学研部成员,曾获一等奖学金和单科状元奖学金,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大创荣获省级立项。多次参加校级院级志愿活动,参加“学伴+”网络教学互助活动,返家乡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获得金话筒主持人大赛优秀奖。
心得体会:
参与“学伴+”活动期间,我为一名初升高学生进行英语辅导,每周两小时的教学互动,不仅帮我重温英语学习进阶逻辑,更让我在教与学的双向奔赴中,收获了独属于这个夏天的成长。
初次备课时,我心里多少有些忐忑。深知初高中英语存在明显衔接断层:初中聚焦基础词汇、简单语法,高中则对逻辑分析、语境运用能力要求更高。为帮学生平稳过渡,我先梳理出知识衔接关键点,像时态的深层拓展、从句嵌套规则,以及阅读理解从“定位答案”到“剖析主旨”的思维转变,力求为他搭好知识衔接的“桥梁” 。
辅导过程中最难忘的是帮学生突破写作瓶颈。他初中时习惯用简单句堆砌内容,面对高中要求的“句式多样”总是无从下手。我没有直接灌输语法规则,而是带他分析范文里的“长短句搭配”,像拆积木一样拆解复合句的构成,再让他尝试用新句式改写自己的作文。当他写出第一句包含非谓语动词的句子时,我忽然明白:教学不只是知识传递,更是点燃学生信心的过程,一个小小的突破,或许就能点亮他探索新知识的勇气。
这次“学伴+”活动,给了我锻炼自我的机会,也让暑假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未来,我会继续投身这类实践,用点滴努力为青春添彩,在帮助他人的同时,遇见更好的自己。

个人简介:
隋可欣,2024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各种比赛。曾参加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
心得体会: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与“学伴+”活动,担任一名初三同学的英语辅导老师。
初次交流时,我全面了解他的英语学习情况,明晰优势与薄弱环节后,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力求每节课都精准高效。课后布置少量练习题,助力他巩固知识,熟练运用英语语法解题。
初三英语语法知识点繁杂,为了给出准确清晰的讲解,我在备课上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反复梳理知识框架,探寻通俗易懂的解题思路。教学中,我不局限于传授语法、单词,更注重培养他的英语思维与学习习惯。当他答题遇困,我耐心引导,鼓励他从错误中积累经验。看到他逐步掌握语法技巧、成绩提升,成就感与喜悦盈满心间。
“学伴+”活动让我深知教育不只是知识灌溉,更是心灵陪伴。教学中,我与他共同奋进,见证每一次进步,收获满满。
志愿凝聚力量,真心铸就辉煌
志愿于心,奉献于行
以责任为墨,书写成长篇章
用担当作帆,助力青春远航
初审:李守瑶
复审:陈 磊
终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