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三个方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时间:2020-04-15 浏览:


行政管理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20401

一、学科简介

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本学科现有33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15名;硕士生导师34名;博硕学历比例达到100%45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占54.5%,来自重点院所的学缘比例高,2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1人获得吉林省科研春苗人才称号。建有吉林省人才测评中心、吉林省民生与社会发展资政咨询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吉林调研基地等4个省级研究中心、智库。近5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级以上纵向课题160余项,科研总经费320万元;发表CSSCI检索论文40余篇,获得吉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行政管理专业以管理公共事务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功能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研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我校行政管理2006年获得公共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地方政府管理与公务员制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基层政府管理和公务员制度方向中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研究处国内领先地位。该方向培养能在政府或非政府公共部门从事领导、管理和政策分析工作,以及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人才。

二、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本专业旨在培养熟悉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系统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及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从事行政事务管理、社会调查、绩效评估与政策分析等能力,能在政府部门、公共政策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团体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具有宽广的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必要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的技能,能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外文文献,并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工具。

研究方向

 1.地方政府管理与公务员制度

本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当代西方政府管理理论和公务员制度发展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建构本土化的政府管理与公务员制度理论,探索改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手段与方法,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制度机制和实现途径。同时,密切联系东北地区实际,研究和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务员的录用、考核、管理制度,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能,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政规范的服务型政府等实践问题,以期更好地调动、规划和利用人力、财力、社会资本及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服务,实现良善治理,实现政府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目标。

    2.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

本方向在全面把握公共经济学的性质、研究范围与特点以及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公共政策分析的研究对象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于回答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着重于增进公共政策理论的探索与应用实践的结合,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的作用;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外部性、自然垄断与信息不对称;公共政策及其效率;税收政策的经济影响;社会福利制度的结构;扩大就业的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侧重研究。具体特色体现为:第一,理论研究注重创新性。批判吸收西方学者的研究经验和丰硕成果,聚焦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探索适用的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对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及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具有独见。第二,实践研究注重适用性。公共政策的运用,充分结合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经济体制转轨的现状,着重于对公共政策实施效率的考察。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研究对公共部门各类人员的录用、开发、保持和使用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学科。本方向从国内的实际需要出发,学习与研究我国人事制度和政策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学习与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实务与方法。培养具有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先进管理意识、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操作技能的,能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各级行政咨询和职业指导工作的现代化管理人才。本方向的研究生应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领导的基本能力;熟悉公共部门的行政特点以及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与学分

行政管理专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在校全部课程的学习时间为年半,论文开题报告、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以及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为1.5-2学年。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所修学分不得低于26学分,一般不超过32学分。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责任制,同时发挥导师组对研究生的指导作用。

 2.采取自学、研讨、启发等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一般研究生完成16学时的理论课程学习,考试合格可获得1学分;最低需修满26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必修环节三类。

(具体的课程设置信息见

 2.个人学习计划

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第一周内,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在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提交。

  1.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专业基础课根据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学科基础进行基础理论教学,以增强专业基础知识为宗旨,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必修课根据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进行应用研究教学,以增强专业研究能力为宗旨,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授课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等多种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为随堂考核、口试、闭卷考试等多种形式。

选修课根据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所选专业方向进行专业特色教学,以拓展专业视野及提升应用能力为宗旨,以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考核方式为考查。

七、学位论文

 1.个人研究计划。要求学生在入学一周内完成相关工作。

 2.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学生在第二学期末确定论文研究题目,进行论文题目审查。审查通过者撰写开题报告,并于第三学期即10月中旬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3.论文中期考核。学生提交论文初稿,作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参加论文答辩,进行论文质量检查。须有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就论文的理论分析、调研方法、数据和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评审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并对评审结果不合格者作出相应的处理。

 4.学术成果。学生在读期间需在国内公开出版的刊物(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为准)发表论文。在硕士学位申请前其研究成果至少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1)以联名(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参与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的形式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论文一篇以上;(2)以联名(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参与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的形式在国内、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有论文集)一篇以上。

5.学位论文评阅。要求在答辩前进行论文盲审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论文盲审未通过及检测结果复制比超过20%者,取消答辩资格并延期答辩。

 6.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要求论文文句简练、通顺,数据可靠,图标清晰,表达严谨,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为确保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研究生在申请论文送审答辩前作论文预答辩,预答辩结果不合格者需对论文进行修改,合格后、通过盲审,学生必须经过毕业论文答辩才能取得获得学位资格,论文答辩不通过者不能毕业。

八、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1学分)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修完学位课程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必须作开题报告。研究生必须以书面形式撰写《题目审查报告》,提交审查通过后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开题报告答辩前一周须在研究生学院网站中研究生培养系统中填报相关信息,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要求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30篇,其中近三年文献阅读不少于1/3。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选题来源和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等。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上半学期(9-10月)完成,学位论文开题通过记1学分。开题报告须有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2.中期考核(1学分)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成立考核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考核小组一般应由具有硕士生导师任职资格的相关学科专家5人组成,设组长1名。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各考核小组组织填写《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表》,对每位研究生出具体评价。

考核形式应采取PPT汇报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生汇报自己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论文开题进展、阶段性成果及下一步研究计划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的情况,同时接受考核小组质疑。

 中期考核结果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对于中期考核结果为合格以上的硕士研究生,记入1学分,可以按照培养计划进入学位论文阶段,继续攻读学位。

 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共同制定整改方案,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根据整改方案执行情况可在两个月后重新进行中期检查,两次不通过者,原则上做结业处理。

学位论文中期质量检查一般在第5学期(即10-11月)进行。

  1. 学科实践1学分)

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选听四次以上学术报告,并向学院提交《硕士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成绩通过者记1学分。

  1. 综合素质培养(1学分)

综合素质培养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开展的一系列加强研究生素质培养的专项活动。通过这些专项活动的开展,重点提升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团队精神、文化修养和人格品位。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入学教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讲座和安全教育)、专题报告、拓展训练、茶道、社交礼仪、音乐鉴赏、国学讲座、艺术(油画、国画)鉴赏、文学(古典、外语)欣赏、摄影艺术、思政专题。其中前两项必须参加,新生入学教育必须在开学一个星期内进行,其余自选三项内容并完成内容要求。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和学习效果,按合格/不合格登记,合格记1学分。

  1. 本培养方案自2019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行政管理专业120401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类   别

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课程

10

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

4学分

110101

第一外国语

64

2

1


10099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基础理论课程

6学分

090701

公共管理

32

2

1


090702

公共政策分析

32

2

2


090703

公共经济学

32

2

2








12-18学分

选修

课程


1001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21

1学分

100198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110170

外教英语

16

1

1

全日制可选

090704

社会研究方法

32

2

3

专业课程

(63)

3

090705

公共管理研究前沿

32

2

2

090706

政府学概论

32

2

1

090707

公共管理案例研讨

32

2

2

090708

电子政务

32

2

2

090709

公共沟通与媒体战略

32

2

2

090901

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指导

16

1

3

必选

090710

宪法与行政法

32

2

2


09071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32

2

3


090713

领导方法与艺术

32

2

1


090714

中国行政思想史专题研究

32

2

1


090715

非营利组织管理专题研究

32

2

3


090716

政府绩效管理专题研究

32

2

3


090717

申论专题研究

16

1

2


090718

行政职业能力研究与训练

16

1

2


补修

课程

090719

管理学原理

32

0

1

同等学历、跨学科必修,不计学分

090720

经济学基础

32

0

1

必修环节

4学分

090000

学科实践(至少选听4次学术报告)


1

5


091111

学位论文开题


1

3


092222

中期考核


1

5


333333

综合素质培养


1

1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20402

一、学科简介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本学科现有33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15名;硕士生导师34名;博硕学历比例达到100%45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占54.5%,来自重点院所的学缘比例高,2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1人获得吉林省科研春苗人才称号。建有吉林省人才测评中心、吉林省民生与社会发展资政咨询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吉林调研基地等4个省级研究中心、智库。近5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级以上纵向课题160余项,科研总经费320万元;发表CSSCI检索论文40余篇,获得吉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经过多年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已形成教育管理、教育经济、教育政策与法制等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近年来,重点开展教育行政管理研究和教育资源分配使用中的公平与效率研究,尤其是对吉林省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为吉林省教育财政制度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此外,还在政府机关等行政管理的实际应用部门聘请了多名相关领域的人员担任兼职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该方向培养能在教育部门从事领导、管理和政策分析的工作,以及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人才。

二、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本学科致力于教育经济与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究,主要涉及教育投入与产出、教育经费筹措与使用、人力资本与大学教育、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管理、高等教育政策与行政管理、大学中的知识行为及其管理等。通过三年的学术训练,学生应掌握教育经济与管理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领域的学术动态和前沿问题,具备运用经济学和管理理论与方法从事教育问题研究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胜任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意识。

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具有宽广的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教育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必要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与政策分析的技能,能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外文文献,并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工具。

研究方向

 1.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公共行政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各类各级教育提出改革目标,要求提高行政水平,改进管理。本专业教育管理方向关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发展问题;涉及教育体制、制度、政策、办学机构、师生发展等系统研究;探究教育规划、评价与决策、课程及专业改革、教师资源与队伍建设、校长领导力、学校经营、管理伦理、学校文化、班级管理等管理实务问题;探索方案决策、专题项目、组织行为、绩效等研究方法。本专业培养学生拥有硕士水准的学术研究能力,为从事教育与管理工作成为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育经济

本专业教育经济方向关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改革和发展中的教育经济问题。研究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关注教育与国民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即教育财政问题)、与劳动力市场划分、与社会关系等问题;探索教育中的经济现象与规律,涉及学校教育成本、学校理财、教育融资、学校经营、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公平、效益及资源利用、民办教育、学校薪酬、人力资源开发、教师供求与保障等问题;探索教育行为及其对个人发展的经济价值,涉及教育投资、收费、成本、工资、就业、教育私人收益等问题。

四、学制与学分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在校全部课程的学习时间为年半,论文开题报告、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以及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为1.5-2学年。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所修学分不得低于26学分,一般不超过32学分。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责任制,同时发挥导师组对研究生的指导作用。

 2.采取自学、研讨、启发等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一般研究生完成16学时的理论课程学习,考试合格可获得1学分;最低需修满26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必修环节三类。

(具体的课程设置信息见

 2.个人学习计划

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第一周内,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在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提交。

  1.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专业基础课根据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学科基础进行基础理论教学,以增强专业基础知识为宗旨,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必修课根据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能力进行应用研究教学,以增强专业研究能力为宗旨,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授课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等多种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为随堂考核、口试、闭卷考试等多种形式。

选修课根据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所选专业方向进行专业特色教学,以拓展专业视野及提升应用能力为宗旨,以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考核方式为考查。

七、学位论文

 1.个人研究计划。要求学生在入学一周内完成相关工作。

 2.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学生在第二学期末确定论文研究题目,进行论文题目审查。审查通过者撰写开题报告,并于第三学期即10月中旬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3.论文中期考核。学生提交论文初稿,作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参加论文答辩,进行论文质量检查。须有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就论文的理论分析、调研方法、数据和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评审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并对评审结果不合格者作出相应的处理。

 4.学术成果。学生在读期间需在国内公开出版的刊物(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为准)发表论文。在硕士学位申请前其研究成果至少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1)以联名(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参与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的形式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论文一篇以上;(2)以联名(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参与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的形式在国内、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有论文集)一篇以上。

5.学位论文评阅。要求在答辩前进行论文盲审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论文盲审未通过及检测结果复制比超过20%者,取消答辩资格并延期答辩。

6.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要求论文文句简练、通顺,数据可靠,图标清晰,表达严谨,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为确保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研究生在申请论文送审答辩前作论文预答辩,预答辩结果不合格者需对论文进行修改,合格后、通过盲审,学生必须经过毕业论文答辩才能取得获得学位资格,论文答辩不通过者不能毕业。

八、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1学分)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修完学位课程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必须作开题报告。研究生必须以书面形式撰写《题目审查报告》,提交审查通过后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开题报告答辩前一周须在研究生学院网站中研究生培养系统中填报相关信息,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要求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30篇,其中近三年文献阅读不少于1/3。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选题来源和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等。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上半学期(9-10月)完成,学位论文开题通过记1学分。开题报告须有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2.中期考核(1学分)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成立考核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考核小组一般应由具有硕士生导师任职资格的相关学科专家5人组成,设组长1名。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各考核小组组织填写《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表》,对每位研究生出具体评价。

考核形式应采取PPT汇报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生汇报自己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论文开题进展、阶段性成果及下一步研究计划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的情况,同时接受考核小组质疑。

中期考核结果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对于中期考核结果为合格以上的硕士研究生,记入1学分,可以按照培养计划进入学位论文阶段,继续攻读学位。

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共同制定整改方案,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根据整改方案执行情况可在两个月后重新进行中期检查,两次不通过者,原则上做结业处理。

学位论文中期质量检查一般在第5学期(即10-11月)进行。

5.学科实践1学分)

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选听四次以上学术报告,并向学院提交《硕士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成绩通过者记1学分。

6.综合素质培养(1学分)

综合素质培养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开展的一系列加强研究生素质培养的专项活动。通过这些专项活动的开展,重点提升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团队精神、文化修养和人格品位。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入学教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讲座和安全教育)、专题报告、拓展训练、茶道、社交礼仪、音乐鉴赏、国学讲座、艺术(油画、国画)鉴赏、文学(古典、外语)欣赏、摄影艺术、思政专题。其中前两项必须参加,新生入学教育必须在开学一个星期内进行,其余自选三项内容并完成内容要求。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和学习效果,按合格/不合格登记,合格记1学分。

、本培养方案自2019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120402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类   别

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课程

10

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

4学分

110101

第一外国语

64

2

1


10099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基础理论课程

6学分

090701

公共管理

32

2

1


090702

公共政策分析

32

2

2


090703

公共经济学

32

2

2








12-18学分

选修

课程


1001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21

1学分

100198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110170

外教英语

16

1

1

全日制可选

090704

社会研究方法

32

2

3

专业课程

(63)

3

090801

教育管理学

32

2

1

090802

教育管理与政策分析

32

2

2

090705

公共管理研究前沿

32

2

2

090708

电子政务

32

2

3

090803

教育领导理论

32

2

2

090901

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指导

16

1

3

必选

090804

教育管理案例研讨

32

2

2


090805

教育政策与法规专题

32

2

3


090806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专题

32

2

3


090713

领导方法与艺术

32

2

1


090714

中国行政思想史专题研究

32

2

1


090710

宪法与行政法

32

2

2


090807

教育心理学专题

32

2

3


090717

申论专题研究

16

1

2


090718

行政职业能力研究与训练

16

1

2


补修

课程

090719

管理学原理

32

0

1

同等学历、跨学科必修,不计学分

090720

经济学基础

32

0

1

必修环节

4学分

090000

学科实践(至少选听4次学术报告)


1

5


091111

学位论文开题


1

3


092222

中期考核


1

5


 333333

综合素质培养


1

1



社会保障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20404


一、学科简介

社会保障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本学科现有33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15名;硕士生导师34名;博硕学历比例达到100%45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占54.5%,来自重点院所的学缘比例高,2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1人获得吉林省科研春苗人才称号。建有吉林省人才测评中心、吉林省民生与社会发展资政咨询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吉林调研基地等4个省级研究中心、智库。近5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级以上纵向课题160余项,科研总经费320万元;发表CSSCI检索论文40余篇,获得吉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该方向以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强化培养社会保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基础,系统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学及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保障政策、从事社会保障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

 1.熟悉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扎实的社会保障领域专门知识,熟悉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具有从事社会行政能力;

 2.了解国内外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进展,掌握社会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文献检索方法等,具有从事社会保障领域科学研究的实际能力;

 3.熟悉社会保险各环节的业务,具有实务操作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具有良好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

三、研究方向

 1.社会保障资源管理:是从社会保障资源有效配置的视角,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决策学等理论,通过田野调查、管理模型、文献检索、政策分析等方法,在对社会保障资源进行各层次、各类别划分的基础上,对社会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行研究。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开发模式研究和区域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3.社会福利政策:从比较社会政策学的视角,对各国社会福利制度及其各项社会福利政策进行比较研究,综合研究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总结和概括各国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同时,立足中国实际结合国际经验,探讨中国社会福利政策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对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的未来走向进行深入研究。

四、学制及学分

  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原则上用1学年时间完成理论课程学习,用2学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所修学分不得低于26学分,一般不超过28学分。

五、培养方式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思维能力为原则,采用讲授与研讨、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在掌握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导师负责制和学术群体作用相结合。研究生入学一个月之内,通过师生互选方式确定每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报研究生院备案。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科研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同时,由本专业导师组成的学术群体共同负责对研究生的阶段性培养和考核,负责本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质量。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生要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社会调研,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所修学分不得低于26学分。一般研究生完成16学时的理论课程学习量,考试合格可获得1学分。

(具体的课程设置信息见下表)

 2.个人学习计划

新生在入学一个月内,根据本人实际,在导师指导下拟定出个人学习计划,并遵守学校研究生院对学习科目、时间、选学课程、考核方式等的具体规定。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采用专题讲座、研讨式、启发式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考核方式:学位课采取开卷或闭卷笔试形式;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一般为撰写论文。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位论文能全面地训练研究生树立严谨的学风,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应尽早确定每个研究生的选题范围,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调查研究进行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立足高起点、新视角、前沿性;在理论上或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确定选题后,着手撰写开题报告。

根据学校研究生院的安排,第三学期初,将组织开题报告答辩会;第五学期初完成论文初稿,并进行中期检查答辩;第五学期末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第六学期初(4月份)进行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论文送审;6月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对合格者授予硕士学位。

八、必修环节

 1.开题和文献阅读(1学分)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修完学位课程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必须作开题报告答辩。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论基础或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主要参考书目等。

要求硕士生文献阅读量应为至少50篇中外文专业文献,其中近三年文献不少于1/3,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在开题报告之前完成。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

 2.中期考核(1学分)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每年10月初)由各学院成立专家组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成绩按优、良、合格登记,获得合格以上者记1学分。

 3.学科实践(1学分)

学科实践可以是教学实践、科研、生产实践或听学术报告4次以上。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硕士研究生的在读期间至少选听学术报告4次以上。

 4.综合素质培养(1学分)

综合素质培养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开展的一系列加强研究生素质培养的专项活动。通过这些专项活动的开展,重点提升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团队精神、文化修养和人格品位。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入学教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讲座和安全教育)、专题报告、拓展训练、茶道、社交礼仪、音乐鉴赏、国学讲座、艺术(油画、国画)鉴赏、文学(古典、外语)欣赏、摄影艺术。其中前两项必须参加,新生入学教育必须在开学一个星期内进行,其余自选三项内容并完成内容要求。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和学习效果,按合格/不合格登记,合格记1学分。

九、学术成果

硕士研究生应根据各学科的不同,在硕士学位申请前其研究成果至少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1)以联名(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参与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的形式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论文一篇以上;(2)以联名(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参与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的形式在国内、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有论文集)一篇以上。

十、本培养方案自2019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120404)社会保障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类   别

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课程

10

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

4学分

110101

第一外国语

64

2

1


10099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基础理论课程

6学分

090701

公共管理

32

2

2


090702

公共政策分析

32

2

2


090703

公共经济学

32

2

1








12-18学分

选修

课程


1001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21

1学分

100198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110170

外教英语

16

1

1

全日制可选

090241

社会保障理论研究

32

2

1

专业课程

(63)

3

090238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32

2

2

090245

文献阅读与综述

16

1

2

090219

社会福利政策

16

1

3

09022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专题

16

1

3

090244

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

32

2

2

090901

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指导

16

1

3

必选

090242

人口社会学专题

32

2

2


090227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实践

16

1

3


090243

社区社会保障资源管理实务

16

1

2


090228

老年社会保障专题

16

1

3


090229

非政府组织管理

16

1

2


090232

福利经济学专题

16

1

3


090717

申论专题研究

16

1

2


090718

行政职业能力研究与训练

16

1

2


补修

课程

090719

管理学原理

32

0

1

同等学历、跨学科必修,不计学分

090720

经济学基础

32

0

1

必修环节

4学分

090000

学科实践(至少选听4次学术报告)


1

5


091111

学位论文开题


1

3


092222

中期考核


1

5


  333333

   综合素质培养


1

1





返回原图
/